{{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睡眠專欄

起床後洗臉、喝口水,更清醒
2023-11-20
睡半飽比完全沒睡更糟,長期的睡眠剝奪有害身心健康!(下)

各位知道,「睡一半」比完全沒睡還危險嗎?〈睡半飽比完全沒睡更糟,長期的睡眠剝奪有害身心健康!(上)〉介紹了睡一半長久對身心的傷害,傷害還沒介紹完呢!要如何避免睡一辦造成的遲鈍呢?趕快一起往下看!   五、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解釋,長期睡眠剝奪的人,體內血糖的耐受度會降低,造成胰島素抗阻,進而產生新陳代謝症候群、甚至是高血壓、糖尿病等。   六、大腦需要時間甦醒 科學家稱這種睡眼惺忪的狀態叫「睡後遲鈍」(sleep inertia)或「睡一半」。 從清醒到睡著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同樣的,要讓大腦甦醒,也不能操之過急。即使大腦中掌管睡眠的生理時鐘,也就是下視丘的神經核醒了,但掌管其他學習、分析等部位的功能卻不一定能「同步」清醒。 因此,如果睡不夠、硬生生被叫起來的話,「起床後 2 個小時最好不要安排精細、複雜且需要判斷力的工作。」許世杰強調,了解自己的生理時鐘,才能掌握工作時效、且能避免嚴重的錯誤發生。   六招避免睡後遲鈍 如果想要擺脫睡後遲鈍的不舒服感,或者一起床就需立即解決問題的人,睡眠專家給了以下的建議: 不要馬上起床,多躺 5~10 分鐘,想一些愉快的事情,讓大腦慢慢回神。 慢慢起床,大腦其他功能會隨著漸漸甦醒。 深呼吸,先緩緩吸氣、彷彿吸到頭頂,再將所有的氣吐出來,停 2 秒鐘再做一次,會感覺神采奕奕。 喝點水,讓身體知道新的一天要開始了。 用冷水洗把臉,會讓頭腦清醒一點。 簡單的伸展操,可以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喚醒身體其他部位。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睡一半醒來 表現比沒睡更差
2023-11-14
睡半飽比完全沒睡更糟,長期的睡眠剝奪有害身心健康!(上)

各位知道,「睡一半」比完全沒睡還危險嗎? 睡一半的人,可能是睡眠已經進入深睡期,此時大腦可能正在進行記憶的吸收、重整,卻在「不該醒時醒來」,此時大腦需要更多時間恢復意識。睡半飽其實比完全沒睡還危險,長期的睡眠剝奪更有害身心健康。   一、判斷力變差,如同酒醉 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剛睡醒時,睡眼惺忪、反應較慢、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下降,就跟四杯啤酒下肚後的微醺感一樣,相當於血液中含有 0.08% 的酒精濃度。澳洲研究也發現,人們剛剛醒來的前 3 分鐘,判斷力只有平常的一半(51%),且會影響學習或工作表現長達 2 個小時。   二、學習力變差 林口長庚胸腔內科系主任陳濘宏指出,已經有研究發現,睡一半的學生,學習效果最差;這項把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讓學生有充分的睡眠,第二組讓學生完全沒睡,第三組讓學生睡一半,第二天考試成績發現,睡一半的學生比完全沒睡的成績更差。   三、敏銳度降低,影響工作表現 對於輪班待命的醫生、119 消防弟兄、睡一半就勉強起身開長途車的駕駛員來說尤其危險,他們常常在半夜被叫醒,緊急出任務,林口長庚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羅友倫就常叮嚀,輪班待命醫生半夜接到電話時,不要馬上做決定,先了解病人狀況,掛電話後 2、3 分鐘讓自己完全清醒後,再回電交待處置方式,以免睡後遲鈍影響思考而做出錯誤決策。   四、損傷免疫系統,容易生病 長期睡一半造成的睡眠剝奪,更會造成免疫系統改變而容易生病,也會導致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不平衡,進而自主神經受損,產生心悸、盜汗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主任許世杰指出。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有些感冒藥,可能引發夜驚
2023-11-06
半夜睡覺突然起身大哭?常見的睡眠驚恐症(下)

睡眠驚恐症治療 夜驚通常是不用治療的,但如果次數過於頻繁或是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還是需要就醫治療,夜驚的治療方式包括調適壓力、治療造成夜驚的潛在疾病和藥物治療。    睡眠驚恐症照護重點 可以先觀察孩子每天發生夜驚的時間點,發作之前選擇一個時機,輕輕叫醒孩子,喝杯水,再讓孩子回去睡,這樣也許就會跳過夜驚的事件,以減少發作頻率。   睡眠驚恐症預防重點 以下幾點建議,都有助於改善夜驚發生的頻率: 睡眠環境固定、睡眠時間規律。 白天盡量降低兒童的焦慮情形,少看恐怖的電視節目、玩刺激的遊戲等。 積極治療鼻塞可以改善孩童睡眠品質。 有些感冒藥會引發夜驚,可與醫師商量停藥。   睡眠驚恐症診斷方式 睡眠檢查: 患者睡眠時身上會貼上監視裝置來記錄睡眠時的生理狀態,包括腦波圖、眼動圖、下頷與肢體肌電圖、心電圖、鼾聲、呼吸氣流、血氧、胸腹起伏狀態等。   睡眠驚恐症就醫前準備/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睡眠驚恐症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睡眠驚恐症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睡眠驚恐症,照顧者應該知道: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睡眠驚恐症看診科別 神經內科 睡眠門診 身心醫學科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睡眠驚恐症:半夜哭鬧醒來就忘
2023-10-23
半夜睡覺突然起身大哭?常見的睡眠驚恐症(上)

什麼是睡眠驚恐症? 睡眠驚恐症,又可以稱為夜驚,是異睡症(Parasomnia)的一種型態,人在睡眠時可以分成非快速動眼期(Non-REM)和快速動眼期(REM),非快速動眼期常見的異睡症包括夢遊和夜驚,快速動眼期的異睡症則包括夢魘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夜驚通常發生在年紀 4~12 歲的孩童,在非快速動眼期,孩童通常會閉著眼睛哭鬧,哭鬧完之後又睡回去,如果是發生在接近清晨的時候,醒來哭著找爸媽且能描述夢境大致上的內容,那就是夢魘。   睡眠驚恐症好發族群 睡眠驚恐症容易發生在 4~12 歲的孩童身上,青春期過後發生率就會下降。   睡眠驚恐症症狀 夜驚通常是在睡眠期間出現強烈害怕的反應,患者可能會突然坐起身大聲哭鬧,並伴隨喘息、冷汗和心跳加速等症狀,而哭鬧完後詢問患者,通常患者本人不會記得發生什麼事,夜驚好發於 4~12 歲的孩子,通常過青春期後發生率會降低。   睡眠驚恐症進展 夜驚跟成人的夢遊類似,都是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也就是夜晚的前三分之一時期,孩子尖叫時並沒有意識,事後也不記得。除了尖叫之外,夜驚也可能伴隨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盜汗等等症狀。另外有些孩子在生病發燒的時候,也特別容易有夜驚的情形,如果四歲以前的夜驚,也可以稱為覺醒混淆,哭鬧時可能會張開眼睛、手腳揮舞,無論父母如何安撫都無效,發作完後又會沉沉睡去。   睡眠驚恐症併發症 睡眠驚恐症可能造成白天疲勞,有時患者會有睡眠不安等問題。   睡眠驚恐症常見致病原因 目前研究指出以下幾點可能增加夜驚發生的機率: 睡眠不足、疲勞 睡眠中斷 發燒 睡眠呼吸中止症 感冒藥或是其他藥物 不寧腿綜合症 憂鬱及焦慮 睡前使用 3C 產品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睡前不看恐怖娛樂,預防睡眠障礙
2023-10-23
半夜睡覺被惡夢驚醒?一起認識「多夢魘睡眠障礙」 (下)

多夢魘睡眠障礙診斷方式 醫師會先了解病人過往病史、用藥史,如果確定不是疾病和藥物引起,可考慮做睡眠檢查。 睡眠檢查:病人睡眠時身上會貼上監視裝置來記錄睡眠時的生理狀態,包括:腦波圖、眼動圖、下頷與肢體肌電圖、心電圖、鼾聲、呼吸氣流、血氧、胸腹起伏狀態等。之後可轉診身心科做心理諮商,因為多夢魘睡眠障礙多是由身心相關疾病引起。   多夢魘睡眠障礙治療 心理諮商: 與醫師對談來釐清焦慮和憂鬱的主因,並教導減壓技巧或是開立藥物緩解病人的症狀,藉此來改善夢魘的發生頻率。 意象重寫(Imagery Rescripting): 這是一種針對夢魘的獨特治療方式,病人會透過治療師引導詳述自己的夢魘。之後與治療師一同改寫夢魘的情境,藉此減輕夢魘帶來的負面情緒。   多夢魘睡眠障礙照護重點 佈置良好的睡眠環境和情境。 可看一些帶來歡樂的節目,減少負面情緒。 學習冥想、深呼吸和放鬆,培養興趣來轉移注意力,避免焦慮和壓力。   多夢魘睡眠障礙預防重點 作息規律,睡眠時間正常,不過度熬夜。 就寢前 3~4 小時勿做激烈運動,也不要看刺激恐怖的電影與電玩。 減少咖啡因攝取、戒菸、戒酒,絕對不要吸食毒品和濫用藥物。 孩子如果做惡夢,家長可以多給予安慰並討論夢的情境,教導正確面對夢境的觀念。 可以在小朋友的房間留一盞夜燈,可以讓小孩夜間清醒時安穩一些。   多夢魘睡眠障礙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多夢魘睡眠障礙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多夢魘睡眠障礙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已經確診多夢魘睡眠障礙,照顧者應該知道: 有那些症狀平常要注意? 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下一次複診或追蹤是什麼時候?   多夢魘睡眠障礙看診科別 神經內科 睡眠門診 心身醫學科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2023-10-23
睡醒落枕、腰痠背痛?醫師2訣竅挑枕頭高度、床墊軟硬助改善

你我或多或少都有早上醒來發現有落枕、腰背痠痛、手麻等情形,嚴重一點可能會去復健科報到。可是復健科醫師告訴我們:不僅是筋肉部位痠痛,你的睡眠品質其實已經大受影響了,其結果與失眠、熬夜或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影響不相上下! 【體重、床墊互相影響】 能不能好睡,體重是很大的變數。侯鐘堡醫師指出,體重較重的人,床墊軟硬度需要偏硬的,才有足夠力量支撐,睡著後肌肉才能更為放鬆。而比較床墊與枕頭,同樣的枕頭在不同床墊睡起來感覺會不同,代表兩者互相影響,「地基的軟硬度會影響枕頭的表現」,再加上床墊比起枕頭,不是那麼容易更換,因此要優先考量「地基」對身體的影響。 這個地基概念上分成兩層。直接接觸身體的稱為「舒適層」,躺上去覺得舒服軟軟的,厚度約10公分左右,不過會因每個人感受略有不同。而以雙手用全身體重的力量往下壓,若能感受到有抵抗,就表示是感受到了支撐層。 其實這兩層不一定有明確的結構分野,而是因為受力的關係,產生的一種感覺回饋,例如彈簧類的床墊,壓到一個程度,彈簧的反彈力道夠大就壓不下去,那個深度就是支撐層,而泡棉類材質床墊,用力壓而緊密到一個程度,反抗壓力的感覺也會出現,那就是支撐層。支撐層所以重要,就是若用體重力量壓不到,較容易有腰背痠痛問題。 【床墊 試躺重點】 睡前床墊要感覺偏硬,睡著後肌肉放鬆,才能撐住重量,「測試時偏硬才是正常」。測試時要躺30分鐘,或是躺到快睡著的狀態才有用,因為到了這個程度,全身肌肉才能快要放鬆到接近睡眠時的狀態。此時重點在感受腰部是否有支撐、沒有懸空,髖關節是否能放鬆,是的話就是適合自己的床墊。 【身形、枕頭互相影響】 肩膀較寬者,側睡時枕頭要比較高,以免壓迫肩膀。如果本身有駝背、烏龜頸、水牛肩等,從頸部到肩膀的區域傾斜度較大,或是肩膀很厚,這類情況就算是仰睡,也需要比較高的枕頭,才能讓靠在枕頭的頭頸與靠在床墊的身體,彼此都能在最平衡舒適的狀態。 枕頭材質基本上分會變形與不會變形兩類,前者像棉花枕、紅豆枕等穀物枕,換姿勢後枕頭會變形,以復健科角度較不推薦,而具有記憶功能的如泡棉枕等特性各有不同,但基本上能恢復原形狀會是較好的選擇。 枕頭的形狀也分很多種,要注意的重點如下: 1.傳統麵包型:90%的人都用此款。 2.人體工學型:前後一邊高一邊低的枕頭。睡高或睡低其實都可以,依個人情形是不同的,脖子僵硬、疼痛或正在落枕的話,通常睡較低那邊,一般正常情況則是睡高的那邊。 3.蝴蝶型:兩邊高中間低,可同時仰睡與側睡。要注意的是,如果晚上容易翻來覆去,枕頭應選較寬者,較不易落枕等問題產生。 【枕頭 試躺重點】 購買枕頭時,與購買床墊相同,要有試躺的過程,但只要5至10分鐘,仰躺時頭頸肌肉有無放鬆、有無呼吸順暢;側躺時肩部有無壓力過大、胸部及肩膀有無放鬆,即可知道是否適合自己。     文章出處:https://www.edh.tw/article/32803   現在預約睡眠館體驗 ➔ 享來店禮

Read More
一晚惡夢醒來好幾次?當心睡眠障礙
2023-10-03
半夜睡覺被惡夢驚醒?一起認識「多夢魘睡眠障礙」 (上)

什麼是多夢魘睡眠障礙? 多夢魘睡眠障礙又稱為夢魘症,人的一生中有 1/3 的時間在睡眠中渡過,而睡眠中約有 1/5 的時間在做夢。夢魘比一般惡夢更強烈,做夢的人會出現許多嚴重且帶有劇烈負面情緒的惡夢,例如被追殺、墜樓或是撞鬼等各種可怕的情境,通常發生在整晚睡眠的後半段,常常讓病人突然驚醒。 單純的做惡夢不能算是疾病,若要定義為多夢魘睡眠障礙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包括頻繁做惡夢、被惡夢影響整天情緒、注意力和集中力異常、難以工作和正常生活、白天嗜睡與害怕睡眠等,當出現上述狀況時,就要盡快就醫治療了。 目前沒有針對多夢魘睡眠障礙的專門檢查,僅能透過病人的症狀和睡眠檢查(整夜睡眠多項生理功能檢查)來判斷病人的病情。治療上如果夢魘已經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需要做治療。大多數的夢魘是由於身心科疾病引起,治療上目前以心理諮商的改善身心科症狀。此外,還有一種意象重寫,透過與醫師討論協商,了解自己的夢境構成,並更改夢魘的結局,減輕其威脅,有助於改善夢魘問題。   多夢魘睡眠障礙症狀 多夢魘睡眠障礙的症狀包括: 做惡夢,且情境大多是威脅生命安全或是帶來強烈負面情緒。 常常睡到一半驚醒。 夢境使人感到害怕、焦慮、憤怒、悲傷和厭惡。 驚醒時會有盜汗和心悸的感覺。 醒來後能回憶夢境的完整情境。 醒來後難以再次入睡。   多夢魘睡眠障礙好發族群 研究發現,女性罹患此病的機率高於男性。   多夢魘睡眠障礙進展 夢魘大多是在整夜睡眠的後半段發生,一晚能發生多次。當夢魘嚴重影響病人日常作息,甚至讓病人害怕睡覺,就算是多夢魘睡眠障礙。   多夢魘睡眠障礙併發症 多夢魘睡眠障礙大多不會出現生理性的併發症,可能造成以下幾種狀況: 白天嗜睡,使學習和工作表現大打折扣。 長期睡眠障礙可能帶來身心科疾患,包括焦慮症和憂鬱症等。 如果遲遲未治療,病人更可能出現自殺傾向。   多夢魘睡眠障礙常見致病原因 多夢魘睡眠障礙的可能原因包括: 壓力或焦慮: 壓力和焦慮是造成夢魘的重要因子,尤其是生活中遭逢重大變故如至親過世、離婚或財務問題都可能造成多夢魘睡眠障礙。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曾發生事故、受重傷、性虐待或家暴,都可能引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這是多夢魘睡眠障礙的高風險群。 物質濫用: 酗酒、吸毒和藥物濫用,都可能增加罹患多夢魘睡眠障礙的機率。 疾病: 除憂鬱症、焦慮症等身心科疾病可能與此症有關外。重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也會使病人情緒不穩,進而引發多夢魘睡眠障礙。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睡眠剝奪,可能併發心血管疾病
2023-09-25
你有睡眠困擾嗎?一起來認識睡眠剝奪(下)

睡眠剝奪進展 中樞神經系統: 睡眠剝奪會影響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暴躁易怒、焦慮或偏執等問題。長期的睡眠剝奪更可能惡化使病人產生幻覺,甚至出現自殺傾向。 免疫機能變差: 睡眠剝奪會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免疫系統變差除了會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外,一旦生病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 呼吸系統: 睡眠剝奪可能會增加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且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加劇睡眠剝奪的病況。 消化系統: 睡眠剝奪會影響體內瘦素和生長激素的水平,瘦素的水平失衡會使人容易飢餓,進而過度進食,導致肥胖。 心血管疾病: 睡眠剝奪會影響體內各項數值水平,包括血糖、血壓等,研究發現長期睡眠剝奪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內分泌系統: 睡眠剝奪會影響荷爾蒙分泌,可能帶來不孕的問題,此外生長激素若分泌不足可能會使青少年或兒童生長遲滯。   睡眠剝奪併發症 心血管疾病: 反覆性的睡眠剝奪與血氧不足,會使心臟負荷增加,因此睡眠剝奪的病人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的比率高於一般人。 身心症: 睡眠剝奪會增加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的風險。   睡眠剝奪治療 睡眠剝奪治療需要對症下藥,找出睡眠剝奪的主因。並搭配藥物和心理治療才能改善病人的睡眠問題。 藥物治療: 使用助眠藥物能改善病人的睡眠問題,劑量則根據病人的病況而定。 心理治療: 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給予病人正確的疾病衛教,並教導病人調整生理時鐘,學習放鬆並建構適合睡眠的情境。   睡眠剝奪照護重點 佈置良好的睡眠環境,減少干擾。 晚上盡量關燈睡覺,睡前不要滑手機。 如果前一天睡不好,隔天也盡量不要白天補眠。 學習冥想,讓自己放鬆。 適度的運動有助於增進睡眠品質,但要避免睡覺前激烈運動。   睡眠剝奪預防重點 睡眠剝奪的預防方式包括: 作息規律,睡眠時間正常,不過度熬夜。 就寢前 3~4 小時勿做激烈運動,也不要看刺激恐怖的電影與電玩。 白天盡量減少午睡時間。 減少咖啡因攝取、戒菸、戒酒,絕對不要吸食毒品。 如果躺上床後睡不著,先離開床鋪過一陣子再睡。 治療任何可能引起睡眠剝奪的疾病。 日夜輪班者建議可安裝遮光窗簾,增進白天的睡眠品質。   睡眠剝奪就醫提醒 初期就醫階段,病人和家屬應該知道: 對於病人的症狀,醫師認為的診斷是? 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睡眠剝奪是怎麼得到的? 治療方法有哪些可選擇?不治療會怎麼樣? 睡眠剝奪還會繼續惡化?會對身體造成那些問題? 生活需要注意那些事情?需要調整飲食或生活習慣? 何時要複診或進一步檢查? …

Read More
2023-09-21
睡眠長短決定壽命!你的年齡該睡多久?

人的一生當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對人的健康而言,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只有保證充足睡眠,人們才有精力去做想做的事情!那麼一天一定要睡足8小時嗎?專家表示,不同年齡段的最佳睡眠時間是不同的,應按照自己的年齡科學睡眠。以下告訴你各年齡層該睡多久才最健康! 1歲以下嬰兒:每天16小時 1歲以下嬰兒需要的睡眠時間最多,大概每天16小時。睡眠是小月齡嬰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段。 1~3歲幼兒:每晚12小時,白天兩三個小時 幼兒每天夜裡要保證12小時睡眠,白天還需再補兩三個小時。具體的睡眠時間,可以根據他們自己的睡眠節律而定,比如有些寶寶習慣在接近中午時和下午晚些時候各睡一覺。 4~12歲兒童:每天睡10~12小時 4~10歲的兒童每天睡12個小時是必要的,每晚8點左右上床,中午儘可能小睡一會兒。年齡再大一些的兒童睡10小時,甚至8小時就足夠了。孩子如果睡眠不足,不僅會精神不振、免疫力低下,還會影響生長發育。但睡覺時間也不能過長,若超過12小時,可能會導致肥胖。 13~29歲青年人:每天睡8小時左右 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通常需要每天睡8小時,且要遵循早睡早起的原則。平常最晚應在晚上12點上床、早上6點起床,周末也儘量不睡懶覺。因為睡覺時間過長,會打亂生理時鐘,導致精神不振,影響記憶力。 30~60歲成年人:每天睡7小時左右 成年男子需要6.49小時睡眠時間,婦女需要7.5小時左右,並應保證晚上10點到早晨5點的「優質睡眠時間」。因為人在此時易達到深睡眠狀態,有助於緩解疲勞。芬蘭一項針對2.1萬名成年人進行的22年跟蹤研究發現,睡眠不到7小時的男性,比睡7~8小時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6%,女性高出21%;睡眠超過8小時的男性,比睡7~8小時的男性死亡可能性高出24%,女性高出17%。 60歲以上老年人:每天睡5.5~7小時 老年人應在每晚12點前睡覺,晚上睡覺的時間有7小時,甚至5.5小時就夠了。每晚睡眠限制在7小時以內的老人,大腦衰老可推遲2年。而長期睡眠超過7小時或睡眠不足都會導致注意力變差,甚至出現老人痴呆。   文章出處:https://heho.com.tw/archives/1149   現在預約睡眠館體驗 ➔ 享來店禮    

Read More
瞌睡數秒又醒來?當心睡眠剝奪
2023-09-18
你有睡眠困擾嗎?一起來認識睡眠剝奪(上)

什麼是睡眠剝奪? 睡眠剝奪一詞指的是任何因素造成睡眠時應該進行的細胞修護受到阻礙,不管是晚睡、熬夜、身體因素、藥物干擾、疾病和壓力等,都會造成睡眠剝奪。研究指出長期睡眠剝奪會影響生長激素、褪黑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和性腺激素的合成,帶來各式各樣的症狀。 睡眠剝奪最主要的影響包括判斷力變差、學習力降低、敏銳度降低、免疫系統受損和體內激素失衡,長期下來會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和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 睡眠剝奪的診斷需要釐清病人的病史、用藥史和心理諮商,之後做完整的睡眠檢查來找出睡眠剝奪的主因,以安排後續治療。治療上可分成兩部分,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前者是使用助眠藥物來改善病人的睡眠品質。後者主在教導病人放鬆,調整生理時鐘,幫助病人建構更理想的睡眠情境。   睡眠剝奪症狀 睡眠剝奪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在清醒時的感受,常見的症狀有: 疲倦、無精打采 白天嗜睡 有些人會打幾秒鐘瞌睡又醒來,這種情況稱為微睡眠(microsleep) 經常也會伴隨發生暫時性的認知功能改變,例如: 思考變遲鈍 記憶力變差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情緒發生變化,比如焦躁、壓力、不安或容易發脾氣 衝動做出決定 如果長期處於睡眠剝奪的狀態,中樞神經、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身體機能都可能變差。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失眠和睡眠剝奪乍看之下很相似,但是這兩種情況有明確的差別。失眠的人即使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睡覺,也常常難以入眠;發生睡眠剝奪的人則是沒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通常是因為工作、生活方式或罹患其他疾病,導致睡覺時間被削減或中斷。   睡眠剝奪好發族群 任何人都可能有睡眠剝奪的狀況。   睡眠剝奪看診科別 家庭醫學科 睡眠門診   睡眠剝奪診斷方式 醫師會先了解病人過往病史和用藥史並合併睡眠檢查,之後可轉介身心科做心理諮商,以釐清造成睡眠剝奪的主因。 睡眠檢查:患者睡眠時身上會貼上監視裝置,記錄睡眠時的生理狀態,包括:腦波圖、眼動圖、下頷與肢體肌電圖、心電圖、鼾聲、呼吸氣流、血氧、胸腹起伏狀態等。   睡眠剝奪常見致病原因 睡眠剝奪的成因眾多,包括: 日夜輪班 壓力 不良的睡眠環境 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磨牙、嗜睡症、肥胖) 身心疾患(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 個人選擇(熬夜、追劇、玩遊戲) 物質濫用 遺傳疾病(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Fatal familial insomnia),病人多在中年發病,因為腦中的 Prion 蛋白質出現突變,使病人無法入睡。連續失眠數週後病人會開始出現幻覺、恐慌、失智等狀況,此病一旦發作就無法治癒,病人會因為無法睡眠使身心狀況快速下滑,並在數個月內死亡。目前此病在全球約有 40 個家族帶有這種突變基因。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睡眠磨牙症,容易敏感性牙齒
2023-09-11
你有睡眠磨牙嗎?認識睡眠磨牙症症狀、治療與如何預防(下)

睡眠磨牙症照護重點 睡眠磨牙症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疾病,但會對枕邊人造成一定的困擾,在出現磨牙的症狀時,可以先試著放慢生活步調,減少壓力看是否能起到緩解的功效。 無法有效減緩症狀,則可找專業牙醫治療。   睡眠磨牙症進展 當牙齒開始咬起來,其實手腳肌肉也跟著緊繃抽動,呼吸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而且腦波呈現清醒時的波形,並非睡著的波形;尤其在快速動眼期*,全身肌肉幾無張力,卻是作夢連連,肢體動作特別多,咬牙磨牙也特別明顯。 *快速動眼期:睡眠的一個階段,眼球會快速移動,同時身體肌肉放鬆。   睡眠磨牙症併發症 敏感性牙齒: 長期睡眠磨牙會將大量琺瑯質磨掉,使得內部的象牙質外露,一旦象牙質曝露在外,牙齒就會變得敏感易酸痛。 下巴或臉部疼痛: 睡眠磨牙時由於下巴肌肉用力磨動,隔天早上醒來,不但肌肉會痠疼,下巴的顳額關節可能會發出喀拉的聲響。 如果磨得太過厲害,甚至會造成臉形改變。   睡眠磨牙症常見致病原因 情緒壓力過去被認為是引起睡眠磨牙的主因。近幾十年來,基礎醫學界對睡眠磨牙症的看法逐漸改變,認為睡眠磨牙症是由於大腦控制身體運動的神經系統,在睡夢中短暫失常,或腦內化學物質失去平衡而啟動磨牙的動作。   睡眠磨牙症預防重點 睡前 60~90 分鐘,避免劇烈運動。 睡前避免飲用具有興奮作用的飲料,例如:咖啡、可樂、茶等富含咖啡因的飲品。 戒菸,香菸中的尼古丁會刺激神經興奮。 學習放鬆身體,在入睡前,可藉由多泡熱水澡、多做深呼吸、並以冥想或瑜伽達到身體放鬆的目的。 每週至少有一次良好完整的睡眠。因為工作輪班或家中有嬰幼兒要照顧,儘量每週排出一個晚上讓自己有充足的睡眠。 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睡覺時受外界刺激,引發腦部興奮。   睡眠磨牙症診斷方式 牙醫師進行一連串的理學檢查,用以判斷磨牙情況以及牙齒磨損的嚴重度。   睡眠磨牙症看診科別 睡眠門診 身心醫學科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下巴兩頰緊繃痠痛?當心磨牙症
2023-09-04
你有睡眠磨牙嗎?認識睡眠磨牙症症狀、治療與如何預防(上)

什麼是睡眠磨牙症? 睡眠磨牙症就是睡眠時出現磨牙聲,又可分為兩種情況:磨牙或緊咬。緊咬時不一定會有明顯的聲音產生,但力道可能比磨牙還大。 睡眠磨牙常見於生活壓力較大的族群,一早醒來可能出現顎肌痠痛或頭痛。磨牙會破壞牙齒周圍的骨頭與牙齦組織,而影響到顎關節,例如顳顎關節的相關症狀。如果磨得太過厲害,甚至會造成臉形改變。 醫師會建議病人睡眠時配戴咬合板套,分散齒列咬壓;並配合睡前放鬆並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紓解磨牙狀態。   睡眠磨牙症好發族群 生活壓力較大者。   睡眠磨牙症症狀 睡眠磨牙症,可分成緊咬以及磨牙兩大類,緊咬可能沒有任何聲音,常見的症狀如下: 牙齒的相關症狀: 病人睡眠時會發出磨牙聲、牙關緊咬、牙齒咬碎、牙齒變短,出現敏感性牙齒等症狀。 顳顎關鍵相關症狀: 下巴的肌肉緊繃或明顯痠痛、兩側的臉頰出現緊繃痠痛、臉頰內側出現咬傷、牙朵或太陽穴發生疼痛等症狀。   對睡眠磨牙症的誤解 磨牙久了會「落下頦」? 落下頦是下巴脫臼回不來,嘴巴會章大闔不起來,下巴往下掉。但磨牙是上下顎緊咬在一起,下巴是往上頂的。兩者下巴的方向完全相反,彼此互不相干。 咬合不正會磨牙? 在 1960 年代,醫界認為磨牙是因為牙齒形狀不對,咬合不正,所以睡覺的時候會磨牙,自動把牙齒多餘的部分磨掉,去除咬合障礙。傳統牙醫師會磨除牙尖過高的高點或咬合障礙點,來治療磨牙。 不過,「咬合不正會引起磨牙」的理論,早被證實是完全錯誤,有些牙醫磨除咬合點的做法,不但對改善磨牙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加速牙齒磨損。因為磨牙的動作是由大腦啟動,和牙齒的形狀位置根本毫不相干。但牙醫師若用高速鑽牙機去修牙齒,修一次會是磨牙要好幾年才能磨掉的部分。 此外,咬合調整治療並不是那麼容易做的,萬一弄巧成拙,把真正好的咬點磨掉,病人會很痛苦,整天都不知道要怎麼咬,下巴也不曉得擺哪兒才對,製造出比夜間磨牙更大的麻煩。   睡眠磨牙症治療 早期發現就早期治療。初期裂齒限於牙冠,還可以用咬合板套在齒列上分散咬壓,避免已有裂縫的牙齒受力,必要時得先抽神經。如果範圍擴散到牙根,就只能拔掉了。除了看醫生,放輕鬆是最好的改善方法,壓力調適、放鬆肌肉也能減緩夜間磨牙。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   現在預約 ➔ 享來店禮 ➔  

Read More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