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睡眠剝奪一詞指的是任何因素造成睡眠時應該進行的細胞修護受到阻礙,不管是晚睡、熬夜、身體因素、藥物干擾、疾病和壓力等,都會造成睡眠剝奪。研究指出長期睡眠剝奪會影響生長激素、褪黑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和性腺激素的合成,帶來各式各樣的症狀。
睡眠剝奪最主要的影響包括判斷力變差、學習力降低、敏銳度降低、免疫系統受損和體內激素失衡,長期下來會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和憂鬱症等疾病的風險。
睡眠剝奪的診斷需要釐清病人的病史、用藥史和心理諮商,之後做完整的睡眠檢查來找出睡眠剝奪的主因,以安排後續治療。治療上可分成兩部分,包括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前者是使用助眠藥物來改善病人的睡眠品質。後者主在教導病人放鬆,調整生理時鐘,幫助病人建構更理想的睡眠情境。
睡眠剝奪會直接影響一個人在清醒時的感受,常見的症狀有:
疲倦、無精打采
白天嗜睡
有些人會打幾秒鐘瞌睡又醒來,這種情況稱為微睡眠(microsleep)
經常也會伴隨發生暫時性的認知功能改變,例如:
思考變遲鈍
記憶力變差
不容易集中注意力
情緒發生變化,比如焦躁、壓力、不安或容易發脾氣
衝動做出決定
如果長期處於睡眠剝奪的狀態,中樞神經、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等身體機能都可能變差。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失眠和睡眠剝奪乍看之下很相似,但是這兩種情況有明確的差別。失眠的人即使有充足的時間可以睡覺,也常常難以入眠;發生睡眠剝奪的人則是沒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通常是因為工作、生活方式或罹患其他疾病,導致睡覺時間被削減或中斷。
任何人都可能有睡眠剝奪的狀況。
家庭醫學科
醫師會先了解病人過往病史和用藥史並合併睡眠檢查,之後可轉介身心科做心理諮商,以釐清造成睡眠剝奪的主因。
睡眠檢查:患者睡眠時身上會貼上監視裝置,記錄睡眠時的生理狀態,包括:腦波圖、眼動圖、下頷與肢體肌電圖、心電圖、鼾聲、呼吸氣流、血氧、胸腹起伏狀態等。
睡眠剝奪的成因眾多,包括:
日夜輪班
壓力
不良的睡眠環境
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磨牙、嗜睡症、肥胖)
身心疾患(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
個人選擇(熬夜、追劇、玩遊戲)
物質濫用
遺傳疾病(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疾病(Fatal familial insomnia),病人多在中年發病,因為腦中的 Prion 蛋白質出現突變,使病人無法入睡。連續失眠數週後病人會開始出現幻覺、恐慌、失智等狀況,此病一旦發作就無法治癒,病人會因為無法睡眠使身心狀況快速下滑,並在數個月內死亡。目前此病在全球約有 40 個家族帶有這種突變基因。
作者 康健雜誌
《康健雜誌》創刊於1998年,隸屬天下雜誌群,健康生活類月刊。針對共同追求健康樂活為目標,且偏愛「飲食及運動健身」類型議題的族群,康健網站的特色已不僅著重於樂活、健康的軟性訴求,亦包含醫療新知、疾病治療等知識上的滿足,讓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生活的一群人,找到輕鬆的園地,可以分享交流,更聰明的過健康生活!